衛教文章
為什麼孩子總是說不聽,常常不顧危險的衝撞?
2024-08-15
為什麼孩子總是說不聽,常常不顧危險的衝撞?
圖/文:職能治療師 尤姿婷



有些孩子喜歡追求刺激,像是喜歡玩快速旋轉的遊樂設施、喜歡爬到高的傢俱上跳下來,而有些孩子卻害怕嘗試公園裡常見的盪鞦韆、溜滑梯。有些孩子則是對於感官刺激過度敏感,像是上課時窗戶旁有小鳥飛過去或是走廊上有人走動的聲音就會馬上轉頭看外面、被同學不經意的碰到或是被輕輕地拍到肩膀就會生氣,而有些孩子卻是對任何感官刺激都沒有反應,對任何事情也幾乎都沒有動機。

孩子會有這麼多樣化的反應是跟人體的感覺處理有關。感覺處理可以用感覺的閾值和行為策略兩個面向來看。每個人對感覺的閾值皆不同,閾值較低的孩子接觸到比一般人還要少很多的感覺刺激就會有反應,所以會有逃避感覺(主動的行為策略)或是對感覺刺激的反應較大(被動的行為策略)的表現;而閾值較高的孩子則會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感覺刺激才會有反應,所以會有尋求感覺刺激(主動的行為策略)或是對感官刺激沒有反應(被動的行為策略)的表現。

因此,當孩子閾值高且有主動的行為策略時會因為需要大量的感覺刺激而會做出看似危險的行為,像是一直轉圈圈、跳上跳下、把物品放進嘴巴裡,或是與他人未保持良好距離,像是用較大力氣碰觸他人。當孩子是閾值高且有被動的行為策略時則會對什麼事情都沒有動機、過於冷淡。當孩子閾值低且有主動的行為策略時會避免獲得更多感覺刺激而逃避玩盪鞦韆或溜滑梯等遊樂設施、討厭某些質地或是味道的食物、社交退縮、害怕嘗試新事物等。當孩子是閾值低且有被動的行為策略時則會因為接受到過多的感覺刺激而有攻擊行為,像是被他人碰觸、在吵雜的環境中、衣服標籤觸碰皮膚等,這類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也可能較短。

了解孩子在感覺處理上有什麼問題後,較能明白孩子有這些行為的原因,透過調整他們所接受的感覺刺激量或許可以幫助他們減少不適當的行為,或是增進他們嘗試新事物的意願。

參考資料:
Dunn, W. (1997). The impact of sensory processing abilities on the daily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conceptual model. Infants & Young Children, 9(4), 23–35.